AI是否能够具有创造力
发布日期:2023/3/16 9:57:54 浏览量:
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工具,在LLM(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)的大量数据喂养下,涌现出了让人惊叹的对(hushuo)话(badao)能力,从它表现出的对文章的总结、归纳,条理化的文字能力,加上庞大的知识库,似乎我们人类唯一还能坚守的就是创新这一小块阵地了。
作为平时被称呼为特别有创造力的人,我和大家一起理性分析一下AI到底能不能创新,该怎么利用AI进行创新?
首先,我们先定义什么叫做创新,
第一类创新有80%以上的创造点,我们可以称之为颠覆性,比如大统一理论,比如量子力学。特点是“无中生有”,颠覆所有现有理论并更进一步解释世界。
第二类创新的创造点在50%以上,我们称之为巨大的变革,比如大刘提出的二相箔,水滴,黑暗森林理论。这往往是两个跨学科的能力开始融汇贯通,例如当电力被发明以后,电+一切都是创新。
第三类创新的创造点在10%以上,一般称为微创新,比如古筝行动,比如手机点餐。特点是通过运筹学,通过工程落地能力使得创新价值得以体现。
作为一名物理专业的学生,我看到,所有的令人震撼的科学突破前,都有着一个漫长的萌芽期,在这个时候,创新的土壤阳光水份都已经充足,最后由一两个天才人物通过逻辑推理,通过假设,把规律用严谨的方式总结,并推导至更普遍的应用场景。
简单的说,没有什么创新是天上掉下来的,都是已有的知识的跨界连接,90%的创新是连接产生的。
如果我们用第二三类来要求GPT模型,我们会发现,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难道不是是创新的萌芽么?
目前的GPT模型的奖励机制是猜测被拿掉的单词,如果我们引入新的激励机制呢?
我们看一下创新的人群有什么特质?首先,他们会对新的刺激(比如一个新的段子),有着超出寻常的兴奋,并迫不及待的将其分享出去,但是当这个段子辗转反侧回到面前,又会显得不屑一顾。这里面的奖励机制需要的是一个“新组合”。但是当能穷尽的组合已经在系统内部穷举,显然无法带来额外奖励。所以和人类一样,GPT需要不同主体间的交流,需要AI社交,在这个环境下,新的刺激,新的奖励,会带来额外的激励,这也是创新的来源。
其实,在50年代的苏联,为了提升生产力,有专门的“创造方法论”萌芽,并于1974年正式诞生了TRIZ,它列出了以下几个步骤
1 知识/创新准备期;
2 寻找需求;
3 任务和/或想法的产生;
4 探索方案;
5 形成创新概念;
6 把概念变成原理图;
7 想法的技术实施和开发。
这基本都是针对于2、3类创新体系,非常有效而且可执行。如果翻开专利,99%的专利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论来解构。俗话说,灵机一动,计上心来,我们用方法论解释一下即是:假设要解决一个问题X,有 A1、A2….An几个不同路径, 同时可以用B1、B2…Bn 几种不同速度(角度)进入。人在思考时,其实就是对事物的边界构建清晰的认知,潜在的几个入口已经明晰,已知 A2、A5是可能性最大的两条路径,同时,B6、B8 是最合适的两种速度。灵机一动则是选择了A2+B8 ,在大脑中进行了直觉模拟,于是计上心来。
AI(GPT)只需要针对自己的训练集,加上第二个异种语言的训练集,按以上的方法给予额外的激励,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创新,再通过第三方的LLM模型,进行逻辑判断,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创新。世界需要英语系的GPT和中文体系的文心一言,两个中西文化和语境的碰撞,是构建AI创新的基础。
不要怀疑,两个LLM模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,并不需要用文字表达,只是电缆中流动的电子或者光缆中的光子交换,无需知道为什么,灵感就在交流中产生,而且不可名状,不可说。
第三个AI的介入,则让一切变得真实,变得可落地,否则,没有逻辑驱动的创新,就只是玄幻而已。
数字三产生混沌,不可知的一切是创新,我预测需要三个异构体系的AI,就可以打破混沌迷雾,让创新再一次必然的“涌现”,恰如我们目瞪口呆的看着GPT3.5模型涌现出了“智慧”。
那么人类需要做什么呢,人类需要将创新落地,人类将通过自己的工程能力,把创新从数字世界投射入真实世界,通过工程能力,当别人在讨论价值的时候,我们在优化成本,提高良品率,考虑安全与复用,让创新真正的成为新的生产力。
马上咨询: 如果您有业务方面的问题或者需求,欢迎您咨询!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,还有行业经验积累。
QQ: 39764417/308460098 Phone: 13 9800 1 9844 / 135 6887 9550 联系人:石先生/雷先生